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新現實 The new realities :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 in society and world view




The new realities / Peter F. Drucker, with a new preface by the author

New Brunswick, U.S.A.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c2003

辜振甫圖書館1F開架閱覽室 D849.82 D78 2003

The new realities :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 in society and world view / by Peter F. Drucker

New York : Harper & Row, c1989


新現實 : 九〇年代大趨勢預測 / P.F.杜勒卡原著 ; 謝森展編譯
台北市 : 創意力文化事業, 民79[1990]
這本應該是從日譯本轉譯



管理新現實


內容簡介

一本寫給決策者與希望成為決策者的人的書,他們大多依據過去的現實來做決策。但是德魯克在本書中告訴我們,現實已經不同了。

真正需要的領導者

事實上,有能力、不固執己見、不興風作浪的領導者,或許不引入注目、不具戲劇性,甚至枯燥乏味,可是他們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跨國經濟成為主宰

跨國經濟已經成為主宰力量,牢牢控制各國的經濟。跨國經濟主要是由資金流動,而不是由商品和勞務貿易驥造的。

管理和創業精神並存

我們往往同時需要“管理”和“創業精神”,而且有加以協調及合作的必要。

德魯克以一位“社會生態學家”的身份洞悉社會的脈動,掌握經濟的趨勢,對政治進行深入觀察,同時又以冷靜且近乎孤僻、開明又保守、創新又務實、中庸又前衛的旁觀者立場洞察已發生的重大事件,為我們清晰勾畫出一幅未來的社會藍圖。

   跨國經濟的主流、全球化下的扁平社會格局、管理的新功能、知識社會中知識公民的角色和定位,以及對政治及經濟領袖的新要求,這些我們正在面臨的重大問題,早在20年前,德魯克就已一一點明。

彼得‧F‧德魯克,1909年出生于奧地利,1950年任紐約大學管理學教授。著有數十部管理、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專著。這些專著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德魯克本人更是全世界管理者的學習典範。美國《商業周刊》稱贊他為“當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經濟學人》更稱他為“大師中的大師”。

目錄

導讀
序一
序二
第一部分 政治現象
第一章 分水嶺
一、1873~1973年歐洲的政治流變
二、1973年的分水嶺
第二章 不再有社會救濟
一、社會救濟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
二、政治的試金石
第三章 羅斯福時代的終結
一、以經濟利益促進政治整合
二、經濟利益不再是密碼語言
第四章 蘇聯解體
一、最後的帝國
二、蘇聯解體對美國的意義
三、北美洲是美國新的關注焦點
第五章 軍備已經具有破壞性
一、軍備和經濟
二、軍隊不再是全民的學校
三、軍事援助的政治反效果
四、軍事反效果
五、私人軍隊的復活
第二部分 政府和政治程序
第六章 政府的極限
一、從全能政府到私有化
二、政府能做什麼
三、道德考慮或經濟考慮
四、“簡單的”業務和“困難的”業務
五、政府花錢做不到的事
六、課稅做不到的事
七、財政國家的極限
八、沉默的抗稅活動
第七章 新的多元主義
一、多元的社會
二、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三、個人的地位
四、什麼是社會責任
五、社區責任
六、政治責任
七、個人的權利和責任
八、政府的角色
九、少數的暴力
第八章 慎防領袖魅力︰對政治領袖的要求改變了
一、新的政治標語
二、我們不再需要領袖魅力
第三部分 經濟、生態和經濟學
第九章 跨國經濟——跨國生態
一、美國的經驗
二、美國經驗的教訓
三、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
四、不再有超級強國
五、敵對貿易和互惠性
六、跨國生態
七、保護跨國經濟
第十章 經濟發展的困局
一、成功的例子
二、可憐的敗績
三、指導式的計劃經濟有效嗎
四、成功的策略
五、發展承諾的終結
第十一章 處于十字路口的經濟學
一、經濟現實
二、經濟模型及其假設
三、像“理想氣體”的經濟體系
四、世界經濟和經濟理論
五、經濟學和復變數學
六、從經濟理論到各種經濟定理
七、從“天氣”到“氣候”
第四部分 新的知識社會
第十二章 後企業社會
一、企業太成功了
二、資本家的沒落
三、知識工作者和企業
四、新的職業選擇
第十三章 兩股反文化勢力
一、藍領工人的起伏
二、工會能生存下去吧
三、工會面臨的選擇
四、通過第三部門發揮公民的角色
五、第三部門的成長
六、不再有“志願者”
七、作為反文化勢力的第三部門
第十四章 以信息為基礎的組織
一、一些早期的例子
二、有什麼特質
三、問題
四、將來的高級主管會從哪里來
第十五章 管理的社會功能
一、管理的起源和發展
二、管理和創業精神
三、管理的正當性
四、什麼是管理
五、管理是一種人文藝術
第十六章 轉變中的知識基礎
一、教育責任
二、學校的優先工作
三、學會如何學習
四、作為社會目標的教育
五、新需要
六、受過教育的人
七、從教學到學習
八、新的學習技術
九、知識是什麼
結論 新世界觀
一、信息造成的社會沖擊
二、形式和功能
三、從分析到觀念

本書在1989年夏季第一次出版時,就各受矚目。然而,受到矚目的原因並不正確︰幾乎所有的評論人——美國境外的評論人甚至超過美國境內的評論人,都將注意力集中于本書的第四章“蘇聯解體”,他們都認為這個標題太離譜了,尤其是這一章提到蘇聯當時已經開始分崩離析。例如基辛格博士就寫道︰ “德魯克一定是瘋了。”兩年之後的1991年,蘇聯真的解體了,而正如本書所明確指出的,它是被非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所摧毀的,如波羅的海、烏克蘭、高加索與亞洲地區的民族主義。

即使是贊美本書的評論人也都認為,這是一本關于未來,即預言的書。然而,本書討論的所有議題都不是“預言”或“預測”。本書所敘述的,全都是現實。

本書的基本論點是,未來30年或40年,甚至更久的重要議題,早就被過去半個世紀所發生的事件界定了。本書要傳達的主要信息是,決策者,包括政府、大學、企業、工會與教會里的決策者在做決策時,必須將那些“已經發生的未來”納入考慮範圍。他們必須知道哪些已經發生的事件並不符合自已原來的設想,從而認識新現實。

知識分子與學者傾向于認為,觀念首先成形,然後再引導形成政治、社會、經濟與心理層面的新現實。這種情形確實會發生,但它只是例外。通常,理論不會在事實發生之前出現,理論的角色在于有系統地組織事實。理論的作用在于將孤立的事實轉換成“規則”和“體系”,再轉換成可以被學習和傳播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轉換成一種可以被廣泛應用的知識。理論組織新現實,但是理論很少創造新現實。

本書早在信息爆炸的20世紀90年代之前就已經出版。信息不僅僅是一種科技,就如同瓦特的蒸汽機不僅僅是一種科技一樣,信息是一種組織的原則。信息爆炸必然會結束,因為它只是把信息當成一種傳統的科技,但是信息與傳統的科技不同,正如250年前的瓦特蒸汽機與傳統的機械動力來源是不同的一樣。從18世紀60年代的瓦特時代到最近數十年,位居首要地位的科技都建立在本書所說的“觀念”上。信息是一種“認知”,信息里的個別“片段”是為了整體而存在的,這是“信息革命”最基本的特質。

要分析“信息革命”的完整意義還言之過早,可以確定的是我沒有這種能力,畢竟,人類用了整整100年的時間(直到1781年)才理解笛卡爾與牛頓在17世紀引發的知識革命的意義,而且這還要歸功于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康德(1724—1804)。

本書不是一本討論哲學的書,這是一本寫給決策者與希望成為決策者的人的書,他們大多依據過去的現實來做決策。例如,大部分圖書與大學課程仍然假設工人階級與體力勞動者是主要的“人力資源”,但是在發達國家中,工人階級與體力勞動者已經是少數,快速增加的“知識技術人員” (knowledge technologists)才是新的、全然不同的主要勞動力。在體力勞動者作為主要勞動力的假設下所做出的決策,對“知識技術人員”而言是完全錯誤的決策。 ’

本書並沒有自稱要指出“答案”,但本書試圖讓:21世紀中以信息為基礎的知識組織的決策者提出正確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