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Peter Drucker is responsible for legitimizing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If Peter Drucker is responsible for legitimizing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and Tom Peters for popularizing it, then Charles Handy should be known as the person who gave it a philosophical elegance and eloquence that was missing from the field,” Mr. Bennis, who died in 2014, told Strategy & Business.


 

2024年12月8日 星期日

Deming和Drucker 都很重視勞工在工作中的疏離與工作尊嚴問題。 都強調政府與企業的存在之目的不同,經營管理自然不同:2024 Why Running the Government Like a Business Would Be a Disaster

 Deming和Drucker 都很重視勞工在工作中的疏離與工作尊嚴問題。 都強調政府與企業的存在之目的不同,經營管理自然不同:2024  Why Running the Government Like a Business Would Be a Disaster    

Why Running the Government Like a Business Would Be a Disaster

An illustration of a giant hand holding a pencil sharpener shaving off the dome of the U.S. Capitol.
Credit...Sam Drew

Mr. Fisman is a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Boston University.

The fact that President-elect Donald Trump has tapped two businessmen — Elon Musk and Vivek Ramaswamy — to lead an advisory commission focused on streamlining government operations suggests that these efficiencies will come from making the government run more like a business. In 2017, when he was a White House adviser, Jared Kushner, who now runs a private equity firm, made a similar pitch that business thinking would help to “achieve successes and efficiencies for our customers, who are the citizens.”.....

----
這篇的圖片,有2014年抗議寶成/裕元的紅布條,可以代表中國中央與地方之間矛盾,以後再詳談。中國表面是共產黨統制,卻又禁止勞工罷工、談判等權利,在工人福利之立法與實際做法,又有大偏差、矛盾。
 
Deming和Drucker 都很重視勞工在工作中的疏離與工作尊嚴問題。
Drucker 更早探討此一問題。他還說美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可以對流動到各大廠的工人曉以大義/愛國之心,從而賦予流水線裝配工作等"意義".....。可是,戰後大公司又想恢復戰前對工人工作的"完全掌權"做法與心態。


中國經濟陷困境產業勞工度日難

中國經濟遭遇數十年未遇的艱難時刻。而與此同時,一份調查數據顯示,製造業工人罷工抗爭事件日益頻繁上演。勞工成為中國經濟下滑的最大受害者?
Produktion von Adidas Sportbekleidung in China
(德國之聲中文網)進出口疲軟、經濟增速放緩,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要找一條有關中國經濟的令人振奮的消息並不容易。尤其是長期支撐中國出口的製造業面臨嚴峻局面。
一份最新公佈的報告似乎從另一個角度進一步確認了這一趨勢。位於香港的勞工權益組織"中國勞工通訊"近日發表報告稱,中國第三季度製造工人抗爭事件數量創下年內新高。從7月到9月,共發生593起罷工或抗議活動,其中製造業219起,超過第一季度(164起)和第二季度(198起)。
"中國勞工通訊"傳媒總監克羅塞爾(Geoffrey Crothall)對德國之聲表示,所有數據都來自於中國內部的社交媒體報導,包括工人、公民記者以及觀察人士發布的信息:"我們無法精確核實每一個細節,但是我們很有信心認為,這些事件的基本情況,比如工人的訴求、參與的工人數量、地點等等的真實性。"
製造業不景氣增加勞資糾紛
"近階段製造業工人抗爭頻發"的說法得到了民間組織深圳市春風勞動爭議服務部的負責人張治儒的確認。他認為,除了工人維權意識提高的因素之外,經濟蕭條引發工廠搬遷和倒閉浪潮,導致勞動爭議增加。
以珠三角地區為代表的廣東省製造業原本在中國處於龍頭地位,但由於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不少企業或者關門大吉,或者是向中國內地或東南亞地區國家轉移。而這也使得廣東地區的工人不滿尤為嚴重。根據"中國勞工通訊"的統計,今年第三季度,廣東地區的產業工人抗爭事件高達59起,遠遠超過其他省份。
"很顯然,中國製造業下滑是罷工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走上街頭舉行抗議的勞工,是因為沒有拿到工資,或者他們的工廠關閉、搬遷,他們卻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償",克羅塞爾解釋道。
根據"中國勞工通訊"的數據,第三季度的罷工事件中,超過三分之一都發生在製造業企業。而中國製造業勞工恰恰是所謂"農民工"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製造業農民工比例占到總數的31.3%,為各行業之首。
勞資雙方的力量平衡
為了提高工人待遇,減少勞資糾紛,中國政府也制定了一些相應措施。10月初,24個城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其中製造業集中的深圳及廣東分別以每月2030元和1895年排在第一和第三位。"中國勞工通訊"的克羅塞爾認為,上調後的最低工資標準仍然稱不上令人滿意,"而且問題的關鍵還不僅是工資水平,而是總體工作條件以及中國工廠裡勞資雙方之間的力量平衡。"
克羅塞爾認為,儘管中國官方的中華全國總工會並不真正代表工人利益,但一些工人和維權人士正在嘗試由下而上的改變工會:"他們嘗試在工廠一級的工會組織中更為積極活躍。向地方工會組織施加壓力,要求他們真正代表和捍衛工人的利益。"
Streik in einer Schuhfabrik in Dongguan
去年4月東莞某鞋廠工人罷工(資料圖片)
但是,勞工維權人士指出,在經濟環境惡劣的情況下,草根組織的活動也受到了更大的限制和影響。深圳市春風勞動爭議服務部的負責人張治儒表示,經濟形勢較好時,地方政府對工人維權還是有一定的寬容,如果經濟條件不好,政府便會壓制工人維權行動和訴求:"有關部門會給我們警告,或者給房東打招呼,不讓我們租房辦公。有一些活動會受到干預,給工人提供一些維權服務的時候, 一方面乾預我們,一方面乾預工人,他們找到工人,讓工人解除對我們的委託,不讓工人與我們接觸。"
官方壓制民間工人維權運動,但中國製造業的頹勢卻不會因此而得到扼制。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採購經理指數(PMI)​​連續7個月處於50以下的收縮水平。今年9月PMI終值更是降到47.2。而這一趨勢的具體表現為"訂單減少,企業降低產量和價格以及削減工作崗位的速度加快。"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DRUCKER 回憶錄引用過 Martin Chuzzlewit,

 "Martin Chuzzlewit" is a novel by Charles Dickens, serialized between 1843 and 1844.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Dickens's last picaresque novels and explores themes of selfishness, morality, and redemption through the lives of the Chuzzlewit family.

The story centers on Martin Chuzzlewit, a young architect who is disinherited by his wealthy grandfather, also named Martin Chuzzlewit, due to his selfish behavior. The novel contrasts the fates of two Chuzzlewits: Martin, who seeks moral redemption and personal growth, and his cousin Jonas, who embodies greed and corruption, leading him down a path of crime and despair.
Dickens uses a rich cast of characters to satirize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 including hypocrisy, greed, and the pursuit of wealth. Notable characters include Seth Pecksniff, a self-serving architect who pretends to be virtuous, and Mr. Mould, a funeral director who profits from the death of others. The narrative is filled with humor and social commentary, showcasing Dickens's keen observations of human nature.
The novel also features a subplot involving Martin's travels to America, where he encounter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ocial issues of the time. This journey serves as a backdrop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s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Overall, "Martin Chuzzlewit" is a complex and engaging work that reflects Dickens's evolving literary style and his deepening exploration of character and morality. It remains a significant part of his oeuvre, appreciated for its humor, social critique, and memorable characters.
You can also get the audio book for FREE using the same link. Use the link to register for the audio book on Audible and start enjoying it.
可能是錢和文字的圖像
所有心情:
323

2024年6月22日 星期六

 哈佛大學研究:你的另一半,就是你的階層!


幸福從何而來?金錢、名望或是成就感?


76年前,哈佛開展了史上歷時最長的成人發展研究,跟踪268位男性,從少年到老年,探尋影響人生幸福的關鍵。


我們都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過的人生。


在我們一生中會面臨許多的選擇,但最重要的一次選擇是你的另一半,你選擇跟什麼樣的人結婚,就是選擇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活,也就是選擇了一種你要在什麼樣的階層過怎麼樣的人生。


真正影響到你人生幸福和決定你處在什麼階層生活的是,與你生活的另一半。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看看哈佛大學的研究:


故事從1938年開始。


那一年,時任哈佛大學衛生系主任的阿列・博克(ArlieBock)教授覺得,整個研究界都在關心“人為什麼會生病/失敗/潦倒”,怎麼沒有人研究“人怎樣才能健康/成功 /幸福”?


博克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打算追踪一批人從青少年到人生終結,關注他們的高低轉折,記錄他們的狀態境遇,點滴不漏,即時記錄,最終將他們的一生轉化為一個答案 ——什麼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這就是著名的“格蘭特研究(TheGrantStudy)”。


研究名字緣於最初的讚助者,慈善家威廉·格蘭特(WilliamT.Grant)。如今,這項研究已經持續了整整77年,花費超過2000萬美元。


人生贏家的標準十分苛刻。


主持這項研究的整整32年的心理學者喬治·瓦利恩特(GeorgeVaillant)說,贏家必須“十項全能”:


十項標準裡有兩條跟收入有關,四條和身心健康有關,四條和親密關係和社會支持有關。


譬如說,


必須80歲後仍身體健康、心智清明(沒活到80歲的自然不算贏家);


60-75歲間與孩子關係緊密;


65-75歲間除了妻子兒女外仍有其他社會支持(親友熟人)等;


60-85歲間擁有良好的婚姻關係;


收入水平居於前25%。


達到這十項全能的人,基本上都處在社會的上流高層,屬於上流社會的成功人士,人生贏家。


從1939年到1944年間,這項研究選擇了268名當年正在哈佛就讀的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


這批人已經站在美國年輕人的巔峰,他們有著光明的未來,得享成功與長壽的機率很大。


這正是格蘭特研究需要的——研究對像要活得夠長,否則就不算“笑到最後”,要足夠成功,否則怎能算“笑得最好”?


入選者當年都在19歲上下,全部是家境良好的美國籍白人男性,身心健康,儀表堂堂——事實上,每個入選者都經過嚴格的體格“選美”,研究者傾向於挑選猿臂蜂腰者,因為一開始的猜測是,“富有男性氣概者”更可能擁有幸福人生。


每隔2年,這批人會接到調查問卷,他們需要回答自己身體是否健康,精神是否正常,婚姻質量如何,事業成功失敗,退休後是否幸福。


研究者根據他們交還的問卷給他們分級,E是情形最糟,A是情形最好。不過,光是自我評定可不夠。


每隔5年,會有專業的醫師去評估他們的身心健康指標。


每隔5-10年,研究者還會親自前去拜訪這批人,通過面談採訪,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目前的親密關係、事業收入、人生滿意度,以及他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是否適應 良好。


這批人可謂“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徹的一群小白鼠”,他們經歷了二戰、經濟蕭條、經濟復甦、金融海嘯,他們結婚、離婚、升職、當選、失敗、東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順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毀健康早早夭亡。


最終,這268人裡確實湧現了不少成功人士,迄今有4個美國參議員,1個州長,甚至1個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不過,甘迺迪的研究檔案早就被政府單獨拿走 ,預計到2040年才有可能解密。


其餘267份人生檔案又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


以下因素不太影響“人生成功”:


最早猜測的“男子氣概”沒用;

智商超過110後就不再影響收入水平;

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高低也影響不大;

外向內向無所謂;

也不是非得有特別高超的社交能力;

家族裡有酗酒史和抑鬱史也不是問題。  


真正能影響“十項全能”,幫你邁向繁盛人生的,是如下因素:


自己不酗酒不吸煙;

鍛煉充足,保持健康體重;

以及,童年被愛,共情能力高,青年時能建立親密關係,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選擇的人生另一半。


如下數據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與母親關係親密者,一年平均多掙8.7萬美元。

跟兄弟姐妹相親相愛者,一年平均多掙5.1萬美元。

在“親密關係”這項上得分最高的58個人,平均年薪是24.3萬美元。


得分最低的31人,則平均年薪沒有超過10.2萬美元。


只要能找到“真愛”——無論是真的愛情、友情還是親情,就能大大增加你“人生繁盛”的機率。


乍一看,感覺哈佛用77年熬了一碗濃濃的雞湯——人生成功的關鍵是“愛”?


這答案看上去太過普通,以至於讓人難以置信。


但瓦利恩特說,愛、溫暖和親密關係,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應對機制”,特別是另一半的愛,不離不棄共同進退互相鼓勵的親密關係。


他認為,每個人都會不斷遇到意外和挫折,不同的是每個人採取的應對手段。


“近乎瘋狂類”的猜疑恐懼是最差的;

稍好一點的是“不夠成熟類”,比如消極、易怒;

然後是“神經質類”如壓抑、情感抽離;

最後是“成熟健康類”如無私、幽默和昇華。


一個活在愛裡的人,一個能與他人保持親密關係的人,特別是生活在有另一半深愛的人,在面對挫折時,他可能會選擇拿自己開個玩笑,和朋友一起運動流汗宣洩,接受家人的撫慰和鼓勵……這些“應對方式”,能幫一個人迅速進入健康振奮的良性循環。


反之,一個“缺愛”的人,則遇到挫折時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獨自療傷,而酗酒吸煙等常見的“自我療傷方式”,則是早死的主要誘因。


瓦利恩特說:“溫暖親密的關係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開場。”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擁有美好的出生,但好消息是,你只要選擇好一個另一半,都有機會“在愛裡獲得重生”。


我們都知道,愛是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感到幸福、溫暖、力量的源泉,愛是能創造奇蹟的唯一無價之寶。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但會感受到父母和兄弟姐妹們之間充滿親情的愛,也能體驗到朋友同事之間的愛,但這些的愛都比不上另一半對自己愛。


另一半真正的愛,是你在人生充滿挫折、困難和坎坷不如意時的溫暖港灣,是你春風得意事業蒸蒸日上時的另一支翅膀,是你徘徊無助時的指路明燈。


在你人生的幾十年上百年中,另一半的學識、格局、胸懷、氣度、善良、智慧,都決定著她(他)對你的愛的質量,決定著你人生的階層和高度。


也許你現在已經結婚了,你不妨認真看看是不是另一半對你人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如果你婚後還能有說有笑,充滿自信和活力,家庭充滿溫暖和快樂,事業蒸蒸日上,你越來越好,精神和物質越來越富有,心態和相貌越來越年輕。


你的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微笑,過著你喜歡和想要的生活,那說明你選擇的另一半是對的,你選擇的另一半極大地加大了你成為人生贏家的籌碼。否則,則反之。


也許你還沒有結婚,不管你現在是什麼樣的年齡,記住一句話,只有該結婚的感情,沒有該結婚的年齡。


你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一半。


你要做的就是睜大你的眼晴,好好選擇自己的另一半,因為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不能因為你的選擇錯誤而耽誤一生。


拋開一切世俗的眼光,

去選擇一個真正愛自己並且自己也愛的人,

選擇一個與你一起共同奮鬥一起成長的人,

選擇一個能與你一起直面困難給你勇氣和信心的人,

選擇一個能讓你享受親密關係,並能產生無限力量的人,

選擇一個懂你與你聊得來的人,共度漫長的一生。


你將來就會發現,你的一生,會因為你選擇你們能保持長久親密關係的另一半而充滿幸福和快樂,你的人生階層,就是被別人羨慕的幸福富有階層。


人生就是這樣一條只能向前、無法後退的單行道,倘若你不能有幸出生在富有階層,那你必須選擇一個改變你原生命運的另一半,讓你充滿陽光,充滿自信;


讓你變得更慈悲,更智慧,更懂得愛與寬容;


讓你在人生贏家的成功路上,越走越順暢,一起用愛的力量努力奮鬥,共同創造你人生的輝煌奇蹟,成為夫榮妻貴的人生贏家和成功階層的一份子。


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他一生最重要的投資並不是買入哪種股票,而是選擇跟誰結婚。


他說:“在選擇伴侶這件事情 ,如果你錯了,將讓你損失很多。而且,損失不僅僅是金錢上的。”


是的,你的另一半,就是你的階層!


最後,將馬克·吐溫的這句話送給大家:


“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去互相爭吵,道歉,發洩,責備,時間只夠用來去愛,可它又只有一瞬,令人惋惜!”


⚛️ 推薦影片在留言區。


⚛️ 推薦好書:

📕 認知覺醒:發掘天命內驅力的能量之旅

📕 https://reurl.cc/YVG190

📙 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的人生十二堂課

📙 https://bit.ly/3f2Jtr1


⚛️ 推薦影音成長課程:

📕 生命解碼講座:當量子力學遇見哲學與神學

📕 https://reurl.cc/zYyYG7


本文源自網路,歡迎分享,若知原作者,請告知。

2024年1月20日 星期六

台灣大選開票過程公開透明,外媒和學者盛讚: 這些檢驗程序,都很符合戴明博士建議的品質保證之要求,参考他的書:Out of the Crisis, 1986

 這些檢驗程序,都很符合戴明博士建議的品質保證之要求,参考他的書:Out of the Crisis, 1986

可能是 6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台灣大選開票過程公開透明,外媒和學者盛讚
只有檳榔黨ㄧ直洗腦白衛兵小草說作票!




努力過的小成績


Hanching Chung

Peter Drucker : contributions to business enterprise, 1970. 中文翻譯2024: 杜拉克對工商企業的貢獻





Peter Drucker : contributions to business enterprise.


WorldCat
https://www.worldcat.org › title › oclc



Front cover image for Peter Drucker : contributions to business enterprise. Print Book, English, 1970. Publisher: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70.



杜拉克對工商企業的貢獻
PETER DRUCKER –Contributions to Business Enterprise
譯者: 侯秀琴
編者: 東尼.博納帕特(Tony H. Bonaparte), 約翰.傅拉賀堤(John E. Flaherty)
出版社:博雅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24/01/03
語言:繁體中文


  集結全球管理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卓越思想家的評論性精華,
  深入探討彼得‧杜拉克終其一生追求的核心主題。
  本書以杜拉克的思想為基石,
  引領讀者穿越數十年的洞察與影響。

  本著作匯聚了管理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卓越思想家的精彩論文,深刻探討了彼得‧杜拉克終其一生所追求的主題。作者群以杜拉克的思想為沃土,展現了他們的觀點如何在過去數十年間深受杜拉克著作的啟發。

  本書並非對杜拉克的觀點進行冗長解說,而是激發國際知名學者,包括麥克魯漢、萊維特、克朗茲伯格、藻利重隆等,對杜拉克的思想提出深刻且坦誠的評論。

  書中共涵蓋了五個主要領域:杜拉克的哲學框架、管理學的實踐與理論、創業:經濟層面、國際環境以及企業與社會。結尾以杜拉克親自撰寫的後記為本書劃下完美句點。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東尼.博納帕特(Tony H. Bonaparte, 1937-2014)


  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的前特別助理校長兼彼得托賓商學院的國際管理教授。他於1993年至1999年擔任聖約翰大學教務長。曾在佩斯大學(Pace University)擔任國際商務教授、副院長和研究生院院長,以及企業與國際計劃副總裁和盧賓商學院院長。博納帕特博士因卓越服務和成就而獲得眾多獎項與學術榮譽,亦是《美國經濟學與社會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編輯委員會成員。

約翰.傅拉賀堤(John E. Flaherty, 1921-2016)

  佩斯大學的管理學名譽教授,曾擔任該校研究所管理學教授兼所長。他於1950年代中期在紐約大學旁聽一門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課程時,首次與杜拉克相遇。憑藉著四十多年來作為杜拉克的學生、追隨者和朋友的經驗,對杜拉克的管理成就做出了明確的闡述,並將相關內容收錄在《彼得‧杜拉克:塑造管理思維》(Peter Drucker: Shaping the Managerial Mind)一書中。傅拉賀堤博士也曾為許多工商企業提供顧問服務,同時也是「銷售與行銷國際學會」(Sales and Marketing International)的成員,撰有數篇關於企業環境的文章。

譯者簡介

侯秀琴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學士、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中時晚報、時報出版公司、天下文化出版集團(哈佛商業評論)。譯有:《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中國大趨勢》、《大移轉》、《雪球:巴菲特傳》(合譯)、《西方憑什麼》(合譯)等
 

目錄

PARTⅠ 背景
引言
CHAPTER 01. 杜拉克的鮮活遺澤   萊維特 撰
CHAPTER 02. 杜拉克思想的起源   傅瑞伯格 撰
CHAPTER 03. 杜拉克的哲學架構   博納帕特 撰
CHAPTER 04. 前來聆聽的人       麥克魯漢、聶維特 合撰
CHAPTER 05. 杜拉克、整體論和史穆茨    庫克、查普曼 合撰

PART Ⅱ 管理學的實踐與理論
CHAPTER 06. 杜拉克:經理人的教授   尤偉克 撰
CHAPTER 07. 對《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的評價   芮奇 撰
CHAPTER 08. 對《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的評論  莫里斯 撰
CHAPTER 09. 向了解工業社會中的行為邁進   贊德 撰
CHAPTER 10. 工商企業的研究者   賀爾尼 撰

PART Ⅲ 創業:經濟層面
CHAPTER 11. 杜拉克對行銷的影響    柯爾賓 撰
CHAPTER 12. 美國企業的創新與創造力   凱米 撰
CHAPTER 13. 管理時代的創業     羅伊斯 撰
CHAPTER 14. 新福特主義    藻利重隆 撰
CHAPTER 15. 「永遠簡單」──杜拉克的貢獻係數     狄爾 撰

PART Ⅳ 國際環境
CHAPTER 16. 杜拉克對德國與歐洲創業家再興的影響    葛羅斯 撰
CHAPTER 17. 杜拉克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凱瑟伍德 撰
CHAPTER 18. 杜拉克與日本管理     高宮進 撰

PART Ⅴ 企業與社會
CHAPTER 19. 杜拉克這位老師     傅拉賀堤 撰
CHAPTER 20. 管理層的社會責任   史文森 撰
CHAPTER 21. 創業型醫院的演進   羅森伯格 撰
CHAPTER 22. 專訪杜拉克談管理顧問角色   吉本斯 撰
CHAPTER 23. 技術變革史學者杜拉克   克朗茲伯格 撰
後記 杜拉克 撰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812707
  • 規格:軟精裝 / 456頁 / 15 x 21 x 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引言
 
本書的出版構想,來自教授休息室的一次閒談。當時本書的兩位編纂者正在製作一份「十大優秀人物」(ten best)的排行榜,列出當今管理思維的主要塑造者。我們的結論是,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名字必須出現在名單的前三名內。隨後,我們向許多來自其他大學的學術界同行和一些頂尖的企業家,也提出製作排行榜時的這個問題。我們的非正式調查結果強化並證實了我們最初的信念。在我們的大部分訪談中,杜拉克都名列榜首。著名的觀察家克里斯托(Irving Kristol)認為,杜拉克不僅是偉大的管理思想家,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頂尖的社會批評家。
 
調查中還發現,儘管杜拉克獲得高度評價,但是對於他的思想或著作,還沒有一整本書的評價。因此,我們著手進行,接洽可能共同撰稿完成「一本關於杜拉克的書」的朋友與學者,結果發現反應十分積極。
 
我們必須在一開始就聲明,這本選集不會假裝是針對杜拉克的權威性研究。那是未來某個學者的任務。本書的目標較小,僅指出杜拉克的影響範圍,並為他非凡的事業生涯提供某些深入見解。本書的目的也在於從每位撰稿者的個人經驗,來評量和評價杜拉克的著作。
 
由於杜拉克的整體觀取向讓我們無法進行簡單的分類,我們認為最好讓每位撰稿者都努力捕捉杜拉克思維的其中一個層面。我們必須致歉的是,本書缺乏對杜拉克作為社會學者、歷史學者、政治學者的任何正式分析。更不幸的是,可望在這些領域撰文的學者由於有其他要事,不得不遺憾地謝絕我們。我們特別感到惋惜的是在未能得到賓州大學的戴爾(Ernest Dale)和佩斯大學的馬修斯(Richard Matthews)撰文的情況下,本書即已付梓。他們因為事務纏身而無法參與。
 
然而,這樣的失望絲毫未減我們對既有撰稿者的感激,他們在這項智識的探索之旅中,給予我們非凡的支持與合作。